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暑期高能充电 | 学生工作联学联建活动顺利举行
作者:法学院学工办 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

image.png

2025年7月4日至6日,“和山青辅成长计划”第三期“共学共话共研·法学院、食品学院、机械学院、信息学院学生工作联学联建活动”在朝晖校区子良楼C516成功举行。为期三天的培训,共邀请四位专家围绕辅导员的学习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开展讲座。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夏航老师,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林珍珍老师,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小芸老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委员王璇老师,以及各学院30余名辅导员老师们参加了此次培训。本次培训活动由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劳纯燕老师全程主持。

image.png

202574日下午,本期培训第一讲特邀中国计量大学学工部思政科长,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姚昱帆老师主讲。姚昱帆老师以《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专”“转”“传”》为主题,立足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结合自身科研经验,构建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三维赋能”体系。第一,“专”研业务:打通工作研究界限。倡导从日常工作中挖掘科研选题,以问题导向推动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将具体工作转化为学术研究课题。第二,“转”化思维:善用地方资源。强调善以区域红色文化、产业特色等作为切入点赋能科研创新,并举例说明如何打造具有浙江区域特色的“行走中的思政课”。第三,“传”言承道:提升育人质效。提出通过学术科研成果反哺育人实践,将工作经验、感想转化为观点、态度和成果,切实提升育人质效。

image.png

202575日上午,本期培训第二讲特邀浙江科技大学安吉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范俊强老师主讲。范俊强老师以《立足学生工作的科研成长之路》为主题,与全体辅导员深度探讨如何提升科研能力。讲座中,范俊强老师紧扣辅导员科研工作痛点,分别从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综述的核心是“综”还是“述”、展示学科功底有没有技巧、参考文献要注意哪些、撰写论文的注意要点、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展开系统性讲解。层层递进的分享内容,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指明清晰路径,引发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思考。

image.png

202575日下午,本期培训第三讲特邀浙江工商大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GCDF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杭州共创生涯金牌导师孙丽丽老师主讲。孙丽丽老师以《心UP·辅导员——心理力进阶工坊》为题,为大家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心理育人能力提升之旅。讲座中,孙丽丽老师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阐释了辅导员亟需提升的四大“心理力”。她强调,“心理微课力”要求辅导员能将工作点滴结合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微课内容,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活动力”需通过策划特色心理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心理守线力”是及时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筑牢安全防线的关键能力;“心理科研力”鼓励从心理育人实践中提炼学术成果,推动工作专业化发展。讲座尾声,孙丽丽老师还特别聚焦心理团辅工作,从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到效果评估,进行了全流程的细致讲解,并结合典型案例,为辅导员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注入新动能。

image.png

202576日下午,本期培训第四讲特邀浙江大学机关党委秘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2年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孙幼波老师主讲。孙幼波老师以《把准特征,赋能成长》为主题进行分享。讲座中,孙幼波老师着重讲解了辅导员工作的三大核心。其一,提高认识,她旗帜鲜明地强调,青年工作关乎国家未来,辅导员必须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谋划育人工作。其二,识变应变,通过剖析新一代青年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的新特征,引导辅导员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其三,守正创新,结合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新需求,提出既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承育人初心,又要创新工作方法与载体,在变与不变中寻求育人实效的突破。孙老师的分享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贴合实际的案例支撑,为辅导员们做好新时代学生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此次培训活动内容丰实、节奏紧凑,为辅导员老师们搭建起高规格的学习交流平台。四位专家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与生动的案例教学,引发全场共鸣,参会老师们围绕“科研创新路径”“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协同策略”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形成学用结合、互促共进的浓厚氛围。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本次培训,辅导员老师们铸魂补钙、充电蓄能,不仅实现了育人视野的多维拓展,更在科研创新、心理干预、沟通协调等专业领域实现能力跃升,为日后高效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扎实的能力支撑与方法指引,切实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向更优质、更精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