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法学院优秀校友
专业
02法学2班
现任职务
乐清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副庭长
乐清市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乐清市家庭教育学会会员
乐清市女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
主要荣誉
法院工作先进个人
温州市十佳书记员
乐清市十佳政法干警
温州市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温州市人民调解指导工作先进个人
法院办案能手
多次立个人三等功
不辱使命,大任于心
自2006年9月参加乐清市人民法院工作至今,周静先后在该院虹桥人民法庭、刑事审判庭、立案庭、民事审判第二庭、第五庭等部门岗位历练,于2013年2月被任命为审判员及立案庭副庭长,2016年12月进入法官员额,现任乐清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副庭长。作为一名司法改革新时期的青年法官,身处一线基层法院,她感受到了最接地气最真实的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正的需求,也感受到了镌刻在法槌之上的天平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
周静指出: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绝非一句高居庙堂之上的口号,恰恰体现在每一次与当事人的接待中、每一个案件的析理辨法中,正如母校课堂上老师们的传道授业所教导的,努力做一个公平、正义的追求者、坚守者。
为人点灯,也照亮了自己的路
年过六旬的杨氏夫妇曾因一起交通事件与周静有所接触。他们的案件经办人穷尽了法子也没办法,最后在信访时得到了周静他们的法律救助。每次他们到法院都要来找周静聊天,原因在于,她会慢慢听他们说,也会慢慢说给他们听。正因如此,直到现在为止,他们也还偶尔在法院“走动”,并没有过多的抗拒情绪。就在前些天,周静他们接访的一位院领导告诉她,杨氏夫妇来过并提到她,说她是个“好同志”。周静法官说:“虽然我并没有帮助什么,但我觉得,他们的这三个字,也似乎帮助了我。”
心灵扣响法律的大门
除了是个法律人,周静还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她谈到:“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需要面对复杂的法律关系,这是我们寻法的过程。有时候,按图索骥去寻找答案固然不难,难的是真正去化解答案背后的‘矛盾’。我也曾对动辄强调‘调解结案’、‘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等十分反感,一度认为法官就应该重裁判而轻调解、判决以外应无言。判决确实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但结合我国实际的社情民意,判决并非是解决所有纠纷的第一价值选择。所以,面对有些可以简单判决却并不能解决矛盾的案件,你就需要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纠纷、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境、当时的心理动机如何、现在若要解决应该从何切入?
通过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和‘共情’:学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悉心体会他在案件中表达的诉讼请求背后的心理诉求,这也有助于我们去跳脱案件事实看到背后的矛盾,在工作中实现真正的化解矛盾。所以心理知识是一剂润滑剂,至少能起到帮助缓解当事人矛盾的作用。”
韧性的绳索,连着两头
作为一名法律人,你会深切感受到个人命运同国家发展和法治建设的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生活与国家法律是分不开的,这是法律人的幸运,同时也是法律人的责任。而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的法律人,要连接着人民与国家,继续做一个我们国家法治建设大厦的“筑基者”和“铺路石”。其实基层工作,很多时候是鸡毛蒜皮,很多时候是陪当事人聊个5毛钱的天,也有很多时候是焦头烂额。所以周静爱上了跑步,一个人去操场上跑几圈,觉得又活过来了。正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平时锻炼不可缺。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摆正心态最重要!生活总需要重新出发,继续前行。
校友说
“其实,入学当时选择法学专业,并非我志趣所在。在校园里四年法学院的学习,也未曾有过怠慢,感恩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授业解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法律帝国的模型。理论是灰色的。工作至今已逾十二载,我仍一直在用我所学习到的一个一个鲜活的真实案例反哺课堂上老师们所教授的一个一个概念、理论,在当初的这个模型上添砖加瓦,反而越发体会到法学学习的乐趣。因此,现在看来当时的阴差阳错似乎也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也和学弟学妹们共勉,学无止境、永不停步。”